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臺海網(微博)5月5日訊 (海峽導報記者 王煒)最新一期英國《經濟學人》雜誌又報道馬英九了。
  這篇有關臺灣街頭運動的文章,取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標題——《大風起兮》(“When the wind blows”)。該報道稱,由於馬英九在“服貿”及“核四”兩大政策上,先後對街頭運動讓步,導致其成了一個不中用的“跛腳鴨”,關乎臺灣未來的重大決策,可能要在街頭決定了。
  對於《經濟學人》的這篇報道,筆者感興趣的不是內容如何,而是標題中隱含的褒貶。“When the wind blows”的字面意義是“當風吹起的時候”,譯作“大風起兮”當然更加文雅別緻,也非常符合街頭運動在臺灣風起雲涌的現狀。
  不過,根據《劍橋英文辭典》,俚語“way/direction the wind blows”意為“看風向辦事”,即成語“見風使舵”,比喻做事無定見,隨機應變,看形勢辦事。
  在《經濟學人》的報道中,披露了一個重要的細節:馬英九曾與幕僚會商,其中一人對他說,馬的主張都是“百分百正確”,問題是“沒人聽得進去”。幕僚力勸馬寧可先讓步,不要甘冒林義雄為“廢核”而殉難的風險,同時也兼顧到街頭的祥和。核四政策於是出現急轉彎,江宜樺宣佈核四“停工、封存”,由“公投”決定存廢。《經濟學人》用“astonishing”(令人大吃一驚)形容核四政策急轉彎,並由此判定,馬的重大政策跟著街頭運動的主張走,無非就是“看風向辦事”。
  雖然這個細節的真偽有待確認,但從馬英九一貫的行事風格來看,應該有八九分的可信,因為其確實非常重視民調,從正面來看是尊重民意,但從負面來看,則是被民調裹挾。
  聯想到《經濟學人》2012年有關馬英九的一篇報道——《“笨蛋”馬英九:前萬人迷光環盡失》(“Ma the bumbler:A former heart-throb loses his shine”),標題內“bumbler”一詞,因為被臺灣媒體譯為“笨蛋”,引發了軒然大波。雖然後來在馬“政府”的抗議之下,《經濟學人》做出“官方澄清”,表示“bumbler”只是形容一個人“行事猶豫”,絕對沒有侮辱的意思;但時至今日,臺灣上上下下一提到馬英九,“bumbler”已經成為揮之不去的標簽。 責任編輯:許巧娜  (原標題:《經濟學人》雜誌的“標題藝術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c61pcan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